父母在微信朋友圈转发孩子风采展示或者是才艺比赛的投票链接拉票,早已成为朋友圈“一景”,尽管有些抵触和尴尬,但想到可以给孩子争个名次作为鼓励,家长们不惜花上千元买礼物来“刷票”。一些有了荣誉感的孩子,甚至自己花钱买票。很多家长表示,在看到投票链接之前,他们并不知情,孩子莫名其妙就参加了评比。
近日,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发起投票的主要是幼儿园、才艺培训班等机构,商家不仅通过投票活动刷屏朋友圈做广告,还能与平台按比例分成家长们的“刷票钱”。
专家表示,拉票争排名的现象会在无形中增加孩子的焦虑,这种焦虑往往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范围,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记者注意到,教育部门已陆续发布通知规范这一行为。
为给孩子争名次 家长朋友圈“拉票”
不久前,吴女士为了儿子在乐高班的作品展示评比中获得好成绩,天天在朋友圈和各个微信群里转发投票链接,为了拉票,她转链接的同时发送一个微信红包感谢大家支持。
即便如此,持续几天的“拉票”效果并不明显,孩子的排名被其他同学远远甩在后面。“按照规定每天只能投一票,要想票数多就得每天都有好多人投。老乡群、同学群、家长群、邻居群我都发遍了,都不好意思了。不仅仅我在拉票,孩子爸爸、姑姑、爷爷奶奶谁都没闲着。”
吴女士说,花钱投票的事没和5岁的孩子提过,“觉得他也不怎么懂,再说就算真懂,也不能让他知道这投票是怎么回事儿,就让孩子以为是表现好得到的礼物。”
但家长刘女士就没这么轻松了,儿子已经上小学,自己就有手机,自己忙乎着拉票,“投票活动是他们足球队的展示,这些孩子约好了一起往上刷排名,我要是拦着,好像阻碍他们集体进步似的,打击他积极性。”于是,刘女士为了帮儿子,也积极求助各种微信群,“麻烦大家帮个忙,动动手指投一票”。
不过,除了积极转发“拉票”的家长外,采访中也有不少家长表示不会在意票数,更不会在朋友圈转发投票链接,担心“让人反感”。
采访中还有家长表示,参加投票得在平台填写信息,很多隐私就都泄露出去了,但碍于面子还是参与了。
投票页面可购买“礼物”刷票,价格从5元到100元不等。
花钱争排名 哪怕名次对应的奖品差
“拉票”没法让孩子脱颖而出,吴女士干脆放弃“吆喝”,目光转向投票页面的“礼物去”。
所谓的“礼物”在投票页面的“礼物”专区内可以找到,有皇冠、跑车、游轮,价格从5元到100元不等,购买后分别可增加15票到300票不等。投票页面上还有一个“礼物列表”的区域,上面随时更新着“某某人送了某某礼物”的信息。
“不少亲戚朋友为了支持孩子都买了‘礼物’,这些能从‘礼物列表’里看到,购买礼物价值前三名的会被冠名为孩子的‘守护神’。我和一个名次很靠前的家长交流过,她根本就没怎么转发投票链接,都是自己花钱刷,不用欠人情。”吴女士说。
投票排名靠前的孩子可以赢得名次,获得奖状,不同名次对应实物奖励。比如智能手机、空气净化器、智能机器人等。但这些投票活动展示奖品时只称是“平板电脑”“智能机器人”“电话手表”“高档滑板车”,提供品牌规格、实物图片的较少。
吴女士花费了400多元买“礼物”将孩子的排名刷进前五名,但拿到手的智能机器人很劣质,“感觉上当了,但也无话可说,毕竟是自愿花钱的。”
另一名家长杜女士,她转发的女儿钢琴培训学校开展的风采大赛链接,是为了获得高票数后以折扣价格购买培训课程,“如果票数能排进前5,两万多元的课可以打八折,一下省出四五千,所以花一千多元刷礼物很值。”
“礼物”列表可见“某某人送了某某礼物”的信息,买“礼物”前三名会被冠名为孩子的“守护神”。
■ 追访
投票发起者 可获平台返利
在一家幼儿园发起的网络评选活动的投票页面中,记者没有看到比赛的具体项目和内容,只有参赛儿童姓名和照片。记者联系到参赛儿童家长之一刘女士,她称该活动是由幼儿园老师直接设置的,具体要比什么家长们都不知道,但比赛依照票数设置一至五等奖,以及三个等级的票数奖。
几乎在所有投票页面记者都看到大量广告性的图片和文字,多为幼儿园、辅导班和课外培训机构。
上述幼儿园也不例外,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搞这样的活动不愿意让家长们破费,再三提醒不要花钱增加票数。“但显然家长们还是在意排名,都花钱买。活动本来要持续半个月,现在我们计划提前结束。”
不过,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更多发起投票的机构会与专业的运营公司合作,运营公司以“分红”的形式将部分礼物款返还用户,以鼓励更多用户发起投票。
“众微互动”平台的工作人员称,用户只要注册一个账号便可以免费创建投票活动,如果选择关闭“礼物”功能,需要支付480元。如果不选择关闭,想参与礼物款平台分成需要支付1000元,收益平台拿三成,用户拿七成。“只要有人送礼物,平台就将钱打入用户账户,可以直接提现。”
另外一家名为“全民微投票”的平台操作流程类似,但收入并不是实时进入账户,“无法确定活动是真实有效的,所以需要在活动结束后提交银行卡信息提现,七个工作日后到账。”
■ 声音
“拉票评比不可取,孩子可能受害”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心理师陈东辉认为,用名次比拼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年纪小的孩子。孩子会觉得,优秀与否,自己的作品好与坏都是由外界评价决定的,一旦排名不好,会担心遭到家长的批评,老师的责备,同学的取笑。这无形中给孩子增加的焦虑,往往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范围。
陈东辉说,孩子争名次以后,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他会告诉自己,一定要做个好学生,要做别人眼里需要的那种人,戴上一副“面具”。临床上很多见,有的孩子表面看着特别光鲜,私底下却很压抑,自己都不知道为何。
陈东辉觉得,家长首先要自我反省,自问为何要做这个事,厘清自己的心态,再去引导孩子,“要让孩子知道,来自他人的评价是不可控的,就像有人爱吃米饭,有人爱吃馒头,排名不代表你的优劣,要帮孩子正确面对外界的评价。尤其低龄的孩子,更要保护好他们探索这个世界的动机和原动力,要怀着兴趣去付出辛苦和努力。”
朋友圈给孩子拉票争排名也引起了教育部门的关注。教育部门陆续发布通知“规范”这一行为。如浙江省教育厅发出通知,不仅对学校的投票活动严格限制,而且对社会培训机构的投票提出要求,应事先征得辖区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此外,学校(幼儿园)要引导家长和学生不参加各类社会机构组织的、面向学生(幼儿)的网络投票评选活动。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