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医共体的意义(建设医学协同创新平台特区,聚焦“德高医粹”人才培养目标)

 原题:建设医学协同创新平台特区,聚焦“德高医粹”人才培养目标——天津医科大学校长郝继辉谈“教育强国中的天医作为”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的征途中,高等教育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天津医科大学在建设教育强国中,有着怎样的独特经验和生动实践?

  由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天津市教委、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共同推出的《公仆走进直播间》特别策划——“教育强国的天津实践—2023天津高校校长访谈”中,天津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郝继辉充分展示了天津医科大学在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中的生动实践。

天津医科大学成立于1951年,与新中国同成长,共命运。新中国成立以来,【资 ;源 之.家.】党带领人民用7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缺医少药”“有病难医”到“病有所医”“病有良医”的重大转变。天津医学在肿瘤、脑外、中西医结合等学科领域都是中国现代医学的发源地,天津医科大学正是在此过程中成长为天津现代医学的高地和重镇,见证了国家在“健康中国”建设道路上的探索与发展,同时始终坚持为推动这一伟大工程上下求索、不懈奋斗。

1996年,天津医科大学成为天津市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市属院校,目前学校建成了5个国家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肿瘤、神经外科、内分泌与代谢病),2017年,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战略,天津医科大学入选了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再次成为第二轮“双【资 ;源 之.家.】一流”建设高校。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4个。除临床医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外,天津医科大学是国家首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国家首批医学技术博士学位授权点的5所高校之一。近年来,学校总体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流学科建设,试点医学协同创新平台特区

郝继辉校长说:对于天津医科大学来说,学校承载着服务医学科学发展、守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使命。因此,临床医学学科是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学校特别制定了“医学协同创新平台特区建设计划”,围绕肿瘤、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急性传染病防治等重大【资 ;源 之.家.】疾病,构建以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为中心,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1+X”建设模式。通过实施这一计划,学校学科总体水平稳步攀升,目前9个学科跻身世界ESI排名前1%学科,其中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成果。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国家级平台申报建设,加速发展“医学+”若干优势学科群,以学科交叉协同为抓手,从顶部拉升学科水平。近年来,重点建设了前沿医学交叉创新中心、精准医学协同创新中心、未来医学技术研究中心、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心、天津市免疫学研究所、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等交叉创新平台,学科发展动力得到了持续激发。

学校以医学协同创新平台特区建设为试点,建立了科研机制体制改革先行区,【资 ;源 之.家.】这也是学校“双一流”建设重要举措之一。致力于将这一特区打造成为“政策配套高地、人才集群高地、交叉融合高地、协同创新高地、临床转化高地”,成为引领推动学校全面发展的关键力量。

该中心有三大特色:一是在建设模式上,制定了“1+X”模式建设计划,“1”就是“1”个跨学科的从基础到临床的全周期大型协同创新平台。“X”就是数个特色建设方向,比如肿瘤、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影响国人健康的重大疾病。二是在建设宗旨上,坚持以协同、开放、交叉、融合为宗旨,打破学院和医院之间的行政壁垒和学科边界,促进创新要素有效汇聚,实现相关学科深度协作,协同发展。三是在政策支持上,设立特色发展专项基金,每年投入不少于【资 ;源 之.家.】2000万元支持示范性特区建设。取消中心行政级别,设立首席科学家制,首席科学家享有相对独立的人才引进、人事管理及财务自主权。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中心高层次人才招聘、薪酬、考核、科研管理等实施多元化管理制度。

天津医科大学科技处处长陈可欣介绍:依托该中心,学校也涌现出一大批标志性成果:获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课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8项,其中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在该项目上实现了天津市市属高校零的突破,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5项,重点项目11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5项。在Cell、Cell Metabolism、Mol Cell等国际一流学【资 ;源 之.家.】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刘强教授发现的骨髓免疫将成为多发性硬化治疗的新靶标的研究成果在科学杂志顶刊Cell发表在,实现我校顶刊Cell发文零的突破,并荣获第五届“科学探索奖”。在免疫调节新机制和肿瘤治疗新策略领域亦有诸多科研成果发表在Cell Metabolism、Molecular cell、Immunity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上专题报道。中心还不断加强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2022年首次获得天津市专利金奖,并获国家专利优秀奖。

  “德高医粹”是育人理念,也是人才培养目标

面对当今社会上的一些说法:学医很苦,花费时间太长,就业也会受地域限制……”【资 ;源 之.家.】郝继辉校长回应:作为一位从医近30年的医生,我可以肯定的回答你,学医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医者,我们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守护健康,我们是一个直面生命的职业。医学教育过程极长,医学教育标准极高,正如著名医学家裘法祖所讲的,“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我认为这是对于从医要求的精彩注解,这一注解决定了每一位医生都必须是优秀的。当然每一名医学生并非一进入校门就能成长为优秀的医生,医学的道路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雄关漫道,不论是临床实践还是基础研究,都将面临着艰苦繁重的工作和层出不穷的挑战。在学习和从医过程中,一定会经历一个漫长且艰辛的积累过程、系统的训练过程。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医学是有局限【资 ;源 之.家.】性的,也是在飞速发展的,有时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但最后的治疗结果却不理想,所以医生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自省和自我完善,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抓住每一次救治机会,帮助人们治愈疾病、减轻痛苦、拯救生命。当然,每次我们成功救助病人的时候,那种成就感、获得感也是无可比拟的。

  至于地域性这一问题我觉得有些片面,我们面向的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宏大需求,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能够将个人小我的选择和国家发展的大势紧密融合,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献身医学事业。像是天医培养的毕业生是遍布中国各地的,我们有很多学生毕业后援藏援疆,扎根西部,只要在人民有需求的地方,就会跃动着天医人的奋进身影。

郝继辉校长表示,“德高医粹”是天津医【资 ;源 之.家.】科大学自成立之日起确立的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一流的医学人才,意味着既要“德高”也要“医粹”。

在具体做法上,学校注重“两个结合”,一是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传承发扬大学精神相结合。学校首任校长朱宪彝就是学校德高医粹大学精神的最好体现。他毕生致力于医学和医学教育事业,去世后将自己的全部图书资料、存款、一座住宅楼和遗体捐献给学校。老校长“四献”成为学生“爱国”“敬业”的精神航标。学校以朱老校长捐献遗体脏器标本以及部分遗体捐献者亲笔所写遗嘱为主要内容,建成“生命意义展厅”,这里也是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现场教室,以老校长的精神不断感召和激励天医学子尊重生命、敬畏职业。二是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思【资 ;源 之.家.】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我们以学校优秀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鲜活榜样,比如说,在疫情期间,学校开设了抗“疫”一线阵地教学,由我校抗疫一线的临床教师架设空中课堂,用生动鲜活的抗疫实例,教导学生要成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医生。把“贡献国家 服务人民”作为医学生德育的核心内涵和医生职业理想的最高追求,为医学生成长成才打好中国底色。我们也相信,这些独属于天医与天医人的精神品质是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是学校优良传统与先进理念的有机融合,也必将成为天医人未来探索强国建设道路上最持久的力量。

在节目现场,天津医科大学党委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朱春梅介绍:聚焦“德高医粹”人才培养目标,天津医科大学始终把思【资 ;源 之.家.】政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各环节全过程。讲好“开学第一课”、打造“思政+医学”金课、构建医学思政联盟“大思政课”。同时,深化生命教育、普及急救教育、深塑实践基地、突出专业服务,全力培养有温度、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

  郝继辉校长说:具体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我们重点围绕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两个专业探索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我们设立了朱宪彝班,采取“特区”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拔尖选材,因材施教,通过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形成超常规的人才选拔机制、贯通培养机制、协同育人机制、长效评价机制,努力为国家培养一批思想活跃、视野宽广、潜力巨大的“未来医学家、未来医学科学家”。

天津医科大学教务处处长何津岩介绍:在基础【资 ;源 之.家.】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天津医科大学积极探索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早在2005年学校就在临床医学七年制基础上开设了基础医学方向,培养高素质基础医学人才。2014年学校开设基础医学专业,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的基础医学拔尖人才为目标,创办基础医学朱宪彝班,每年招收20人。实施本博贯通培养模式,采用精英培养,小班化教学,双语授课,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全程导师制,助力学生实现“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开展专业荣誉项目,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基础医学专业在2017年获批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在2020年获批【资 ;源 之.家.】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此外,学校还实施“未来医学科学家项目”,以培养能够“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围绕重大疾病防治的关键瓶颈开展突破性研究”的基础医学卓越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每年从全校毕业年级本科生中选拔10名优秀学生,实施直博培养模式,突出创新能力、学科交叉能力、领导力、胜任力培养。

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积极创新培养模式,探索卓越医生教育培养体系。一是从招生录取开始,设置临床医学专业朱宪彝班,实施“5+3+X”本硕博贯通一体化培养。“5”是本科培养阶段;“3”是专业型硕士培养阶段(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X”是博士培养阶段,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及能力选择攻读专业型博士(MD)或科学型博士【资 ;源 之.家.】(Ph.D.)。单独设置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每年招收20人,注重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课程体系贯通,实施“基础-临床”双导师制。二是本科阶段以提升学生临床岗位胜任力为目标,通过构建基础-临床双循环课程整合体系,重塑临床技能课程体系,设置进阶课程,提升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实施PBL、CBL等教学方法改革,引入标准化病人,实施OSCE、MINIcex等多元评价方式,强化临床思维训练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

同时,学校还推出“未来医学家项目”,以培养兼具系统化临床医学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解决医学卡脖子技术难题的临床医学卓越创新人才为目标,从临床医学(5+3一【资 ;源 之.家.】体化)专业五年级学生中进行选拔,每年选拔20人,实施“硕士+博士”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生阶段基本学制为6年。“未来医学家项目” 突出临床实践能力、领导力、胜任力培养。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郝继辉校长说,学校瞄准世界医学前沿,以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为抓手,加快布局前瞻性基础研究。近两年,参与重组“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和“药物成药性评价与系统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教育部“人群重大疾病防控重点实验室”,实现学校科研平台建设的重大突破。同时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学校也在加强推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紧密融合。2022年,学校成立临床医学部,从根源上打破学校、学院、大学医院行政管理壁【资 ;源 之.家.】垒,充分整合本部及附属医院优势学科资源,开展临床学系建设,通过整合高水平师资资源、嫁接相似学科资源优势等措施,统筹推进临床医学学科发展,联动提升其他相关重点学科整体实力。其次,学校今年还启动了基础与临床深度融合的“专病研究中心”建设,通过采取多元用人模式、资源整合共享、贡献分配等机制体制改革,推动大学医院集团化发展,力争建设一批跨医院的临床医学学科群和专科品牌,形成跨学科、跨医院、跨基础与临床学科发展的新引擎。

而说到“成果”,在深度参与推进天开高教科技园建设的过程中,天津医科大学也贡献了一份力量。成立天津医大科技园有限公司,参与天开园建设运营工作,从400余项有效专利中,梳理可转化科技成果10【资 ;源 之.家.】0余项,首期以企业形式入驻项目9项,涉及疫苗研发、药物研发、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领域,以市场化机制强化科技创新职能转变。

 实现从郝(好)院长到郝(好)校长的转变

  郝继辉长时间担任天津市肿瘤医院院长,有着丰富的教学、专业和实践经验,今年开始担任天津医科大学校长,如何实现郝(好)院长到郝(好)校长的转变呢?

郝继辉校长说:过去我在医院工作,我的职责是带领大家认真对待解决每一个病例,努力救治患者,做好本职工作。现在我来到了学校,我的职责除了带领大家做好本职工作外,更重要的在于如何教育引导学生做好自己,培养更多的优秀医学生,未来的好医生。这是我认为在角色方面面临的新挑战。我想从院长到校长,虽然在【资 ;源 之.家.】身份方面发生了一些改变,可是也有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我的求学生涯和职业主线都与天医紧密相连,我永远是一名天医人,天医的精神基因也将会传承下去。

而对于天津医科大学的全体学生,郝校长也送出了自己的寄语——每一代青年都要回答时代的问卷,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落实天津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工作部署,希望天医学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传承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坚定献身医学的理想信念,秉持锐意创新的科学精【资 ;源 之.家.】神,把所学奉献于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努力成长为担当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