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之虎作者(艺谈丨贪狼独坐:从《远东之虎》谈网络文学创作的态度与使命感)

文丨贪狼独坐

前几日,我心血来潮打开了邮箱,翻看已经在里面躺了很久的数十封读者来信,无一例外,全都是在找我要《远东之虎》的故事后续。

我不禁有些感慨,这本书已经完结十年了,然而依然有很多读者记得这本书,希望能够重温那本书。就连这本书昔日的主编费立国说起《远东之虎》的时候,说这本书时也说有印象,因为在十年前,《远东之虎》是当时的起点老五组少数几本盈利还不错的书。

这让我忍不住重新回头去思考、去审视自己,当时创作那本书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要写那本书,又是怎么去写的,才能让它在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能被读者念念不忘?网络文学的迭代更新是非常快的,很多读者别说十年八年,就算十天八天,注意力也许就被其他种类繁多的【资源之家】作品给吸引走了。

在写《远东之虎》之前,民国抗战文无一例外都极少描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经济背景,对于军事作战的描述更是简单,甚至充满了毫无根据的想象与编造。大多数的作者并没有弄明白,为何当时国力衰弱、工业基础极差的情况下,面对日寇的侵略,我们依旧能够不断取得胜利的原因。当时我的心中仿佛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冒了出来,我渴望能够寻找到答案,我渴望还原出历史的真相。

于是,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开始大量地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和相关文献。当时我收集的资料,包括但不限于费正清的《剑桥中华民国史》、日寇编撰的《华北治安战》、侵华日本老兵藤原彰的《中国战线从军记》、贾安娜与白修德合著的《中国的惊雷》等等。但是要收【资源之家】集这些资料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很多书已经绝版了,只能去图书馆、旧书市场一点点地淘,或者向了解相关资料的朋友反复咨询。我甚至还跑到各大论坛里一点点地挖掘史料,与人争得面红耳赤、要求对方给出资料来源。等到对方给出详细的来源后,又立马厚着脸皮找对方购买书籍或者是影印本。想想那时节的我,在收集资料的时候,完全是一种近乎魔怔的状态。

为了写好二三十年代青岛老城区的风貌,我专门的跑了一趟青岛,不仅去看了当年领事馆、一些老宅子的陈设。更是花时间跑了青岛博物馆,将青岛市区的民国街景、生活情况、家中陈设……不分巨细全部研究了一番。在青岛土生土长的朋友都坦言:即便是全青岛的人都算上,只怕也找不出几个比我这个外地人对青【资源之家】岛的历史了解得更透彻的人了!

为了准确地描述张作霖时期的沈阳,我专门到了沈阳一趟,去参观了大帅府,沈阳博物馆、沈阳兵工厂旧址、沈阳军械库旧址……为了了解到老式蒸汽火车的情况,我甚至找到了还有在运行的一座游览式老蒸汽火车,在上面尝试过乘坐、观看了火车的加煤和加水。我还跟老师傅们详细了解了这种老式火车的运行方式。我看了很多回忆录,甚至到了很多战役发生的地点,去现场复盘每次战役的兵力布置,行军路线,后勤补给……

很多朋友都笑着说我走火入魔了。然而我却乐此不彼,因为每一次行走,听到、看见、了解到那段历史,我心中始终都有着同样的震撼与感动。我不希望那一张张的老照片、一组组令人震撼的数据,只是躺在尘封的资料堆【资源之家】里,收藏在冷冰冰的博物馆中,我希望将他们还原成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和一段段真实存在过历史片段。生命的厚重是不可言述的,国仇家恨之下的愤怒、那些曾经逝去的生命都不断的用那些相片和记述,仿佛提醒着我,要写一本怎样的书!

正是抱着这样的使命感,我越是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就越无法接受那一条条逝去的生命,那些曾经为了后辈子孙而牺牲在战场上的先辈们经受各种调侃和误解,更不愿意看到先辈们与敌寇在血与火的厮杀与牺牲,变成一部部无厘头的抗日神剧。

我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把当时很多真实的历史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还原,在幻想的平行时空中去改变我们曾经的那段血泪史。

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我开始了《远东之虎》的创作。令我感到庆【资源之家】幸的是,我的读者也对那一段的历史感同身受,痛心不已,有不少读者不惜耗费大量的精力为我收集了大量资料,甚至可以说,《远东之虎》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是我和我的读者们共同完成的作品。也正是因为我还原历史真实的使命感和不忘创作初衷的坚持,才让读者们对这本完本了十年的老书念念不忘。

这种创作习惯也延续到后面的《超级农业霸主》这本书,因为真实地还原书中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海南农垦景象,让读者看到我们的父辈是在怎样艰难的环境下,创造出了奇迹,才让我们有了如今的生活。这本书因此而获得了2015年上海网作协及上海《劳动报》联合主办的“2015中国年度网文”优秀奖。

可以说,如果没有创作《远东之虎》的初心和使命感【资源之家】,就不会有我后续所取得的成绩。希望我和我的网络作家同行们都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交出一份令广大读者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