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游被曝光的结局(懋勤:《权力的游戏—中国古代帽顶鉴赏》)
《尚物》读物第二期刊登。设计:刘臻悦
顶上风云:帽顶的文化与鉴赏
懋勤
杨韧(懋勤)
众所周知,冠是古人所用的一种头饰。出现之初,它的作用是保暖与防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阶级社会出现以后,冠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及造型、款式也不断演化,最终成为了一种十分复杂的,具有实用、装饰、表明身份等诸多作用的服饰。
帽顶,又称冠顶、顶戴,是古人使用在冠顶端上的一种装饰,其制始于元代,发展于明,盛行于清。通过不断完善、发展,使帽顶成为了用于区分戴用人员等级尊卑的一种特殊冠饰。
通常与以金属材料制成托座,镶嵌宝石,以材质、颜色区分等级。元代帽顶一般用于帝王、贵族、官员所戴夏服冠(钹笠冠)上,由于当时统治阶级推崇佛教,所【资源之家】以帽顶的款式、造型、用材也多与佛教有关。
图1
如图1中的两颗元代帽顶,其一用青铜制作,造型如佛教法器“金刚杵”;另一颗铜制鎏金,上小下大呈塔形,由上而下第一层浮雕图案为佛像与侍者,第二层浮雕图案为金刚,整颗帽顶共有佛教人物16个,刀法简练、图案粗犷。 随着封建统治机制的不断完善,帽顶制度进入明代以后,较元代更加完善、严格。
明代帽顶装饰在缠棕帽(最初为武士戴用,后来发展为明代贵族、官员所专用的一种冠帽,以棕、藤或马鬃编织而成,圆顶、四周有檐,檐大者称大帽,檐小者称小帽。)上,以材质区分等级尊卑。明制规定,一、二品官员用玉顶,三至五品官员用金顶,六品以下用银顶;若用顶珠,三至五品不得用玉,六品以西就【资源之家】只能使用玛瑙、水晶、香木了。图2就是一颗明代三至五品官员使用的鎏金帽顶。
图2
清代,帽顶的使用进入全盛时期,上至帝王,下至官、生、耆老,不论是朝会大礼还是日常办公,都必须在官帽上安装帽顶。
为了规范帽顶的配戴,清王朝还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帽顶制度,对帽顶的款式、用材、颜色、尺寸进行了严格规定,使帽顶成为区别清代官员品级尊卑的最重要饰品,以致当时帽顶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官帽本身。
如授官时称“赏给顶戴、或顶戴荣身”,罢官时则称“摘去、革去顶戴”。清代官员用冠,按时令不同可分为夏冠与冬冠。按使用场合不同又可分为朝会大礼时使用的朝冠,与日常公事使用的吉服冠,同样帽顶也按使用场合不同分为朝冠顶戴与吉服冠顶戴。
图3
(【资源之家】图3)清一品官员顶戴:左为一品朝冠顶戴,银鎏金镂花座,中饰东珠(失),上衔滴水形仿红宝料顶珠;右为一品吉服冠顶戴,铜鎏金镂花座,衔大红仿珊瑚料顶珠。
图4
(图4)清二品官员夏吉服冠:玉草编制、内衬红纱、钉有帽圈,外包白绫、镶片金沿、满缀红缨、装二品吉服冠顶戴,白玉翎管插单眼花翎(与红缨相连,套在顶戴上的丝带名为顶盘,其象征意义为为官者,必须严格管束自己的言行)。
图5
(图5)清二品官员顶戴:左为二品朝冠顶戴,银鎏金镂花座,中饰红宝(失),上衔棱形仿珊瑚料顶珠;右为二品吉服冠顶戴,银鎏金镂花座,衔涅红镂花仿珊瑚料顶珠。
图6
(图6)清三品官员冬朝服冠:黑绒冬帽,满缀红缨,装三品朝冠顶戴,银制翎管夹,白【资源之家】玉翎管,插单眼花祾。
图7
(图7)清三品官员朝冠顶戴:铜鎏金镂花座,中饰蓝宝(料),上衔棱形仿蓝宝料顶珠。
图8
(图8)清三品官员吉服冠顶戴:铜鎏金镂花座,上衔亮蓝仿蓝宝料顶珠。
图9
(图9)清四品官员吉服冠顶戴:铜鎏金镂花珐琅座,上衔暗蓝仿青金石料顶珠。
图10
(图10)清五品官员朝服顶戴:铜鎏金镂花座,中饰青金石(失),上衔棱形水晶顶珠。
图11
(图11)清五品官员吉服冠顶戴:分别以银、铜鎏金为座,衔水晶顶珠。
图12
(图12)清六品官员吉服冠顶戴:铜鎏金镂花座,分别衔白色翠玉与砗磲顶珠(左边一颗顶座双层镂空,雕双龙戏珠图案,两条飞龙可以活动,但不会脱落,工艺十分巧妙)。
图13
(图13)清七品官员朝冠【资源之家】顶戴,与七品及以下官员、举人、贡生用吉服冠顶戴:左为七品官员朝冠顶戴,银鎏金镂花座,中饰水晶,上衔棱形鎏金顶珠;右侧吉服冠顶戴,铜鎏金镂花座,上衔银鎏金顶珠。
图14
(图14)清代生员、监生、云南地方土司所用银顶:左为生员、监生用银顶,镂花银座,上衔素银顶珠;右为云南地方傣族土司用珐琅彩银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中国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彻底覆灭,帽顶作为一种等级制度的标志物,在其诞生600余年后也随着封建制度的结束而彻底消亡。
图文由作者提供。内容曾发表于《尚物》读物总第二期。
本文已经获得《尚物》艺术中心授权发布。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更多【资源之家】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