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编藤椅视频(家里没个藤椅,还敢说自己时髦?手把手教你藤编,将时尚代代相传!)
| 藤编,让慌忙的岁月都变温柔 |
▼
▲图 / 酱子
– 风物君语 –
相信很多人记忆里多多少少
会给藤椅留一个位置
在遵义的板桥镇
这门手艺在上实际曾养活过不少人
如今
它渐渐藏进了人们记忆的角落
就如曾经我们在靖江看到的竹编
竹子编出的“花”,在今天的国内却没有市场
▼
▲图 / 酱子
我对藤编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儿时回忆里的一把藤椅。那个藤椅很大,周身是温暖的棕色,被放在临窗有阳光的位置。爷爷经常坐在那把藤椅中,是他的“专属”——喝茶、看报纸、给我讲故事,起身去浇浇花儿、逗逗鸟儿,绕完一圈又坐回藤椅上。我在旁边玩儿,爷爷就坐在藤椅上静静地看着我。
那时,我觉得日子过得很慢很慢。几年后,旧房翻修,我再也没见过那把温润的【资 ;源 之.家.】藤椅。
▲图 / 酱子
我对藤编的情愫大抵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后来,在发展很快的城市里,已经很难寻觅到藤椅的身影。人们似乎也不再青睐藤制品的家具,觉得与“现代生活”的前卫追求不符。机械化渐渐代替了纯手工,藤编的手艺,在慢慢消失。
1 谁家如果没个藤椅,那真是不够时髦!
▲图 / 酱子
藤编,取材于自然,这个在我国已发展许久的手艺,多见于云贵、广东等地。就拿大娄山的“板桥藤编”来说,曾风靡黔北、川南地区,是板桥镇发展了近一个世纪的传统手工艺。在上世纪的70年代,要是哪个遵义人家里没有藤椅,还会被说成“不够时髦”。
▲图 / 酱子
走访过两次板桥镇。眼花缭乱的店铺鳞次栉比,茶行、药铺、餐馆儿、油行……
逢上赶集日,那【资 ;源 之.家.】会更加热闹。商品如艺术品,摆在每家店门口,可见能工巧匠之多。踩着街巷的石板路,颇有点儿“穿越”的感觉,这里的一切都让人感觉平和安逸。
板桥镇的特色传统技艺不少,“非遗”藤编就是其中之一。更何况,那里还有个“藤编一条街”,也足见地位和重要性。
2 难以传承的困境,谁来坚守?
▲图 / 酱子
板桥镇地处娄山关脚下,竹木资源丰富。娄山关和周边山坡上,生长着大片的方竹和青藤。方竹坚韧、青藤光润,以竹为骨芯骨架,藤为编织,中间要经历:打藤(削去藤上的节疤)、拣藤、洗藤、晒藤、拗藤、拉藤(刨藤)、削藤、漂白、晾干、筛选、染色、编织、上漆等十几道工序。一把藤椅,从大自然对原材料的孕育,到经过手工艺制作,最后被人购置使【资 ;源 之.家.】用,竟需要花费 10 余年的光阴。
▲图 / 酱子
走访板桥镇的时候,我们去了一家藤编培训学校。那是个三四层的小楼。一层的厂房内,堆放着还未经处理的藤条,泛着淡淡的青黄色,细细长长地缠绕在一起。它们有着天然的“力量”,让我们因旅途而产生的焦躁疲惫,都慢慢平静。
▲图 / 酱子
走入二层的一个房间,手艺人和几位学徒正在里面做着藤编。藤条蘸上水后就变得柔软,一上一下翩跹在他们的手指间。
▲图 / 酱子
“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做这个(藤编),一直在做,已经几十年了。”
“编的时候要戴手套,不然会很扎手。”
“做这把椅子哦,要十天半个月的吧,花很多时间的。”
“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做这些。不过屋子里坐着的几个,都是我的徒弟。【资 ;源 之.家.】”
……
大姐和我说着话,但手中丝毫没有停歇。她刚开始看我们一群人进来,还有些局促,随后低头接着干活,这样的状态,让她感到更加自在。对于他们来说,这可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而每一根藤条里,也都蕴藏着他们的执着和匠心吧。
▲图 / 酱子
藤编是很费时的手艺活。局限性非常大——对纯手工制作十分依赖,无法大规模进行生产,制作周期比较长,不容易降低成本,藤编家具的体积较大,长途运输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几年前,板桥镇藤编的传承近乎恐于“后继无人”。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去了,不愿意做这种花时间、不赚钱的活计。
▲图 / 酱子
“我们有线上商店,但主要还是靠客户直接来实体店定制或购买。”板桥镇人马毅【资 ;源 之.家.】,从小就学习藤编。十几年前,他带着镇里懂藤编的乡亲们一起南下,到了广东佛山的一家编织藤制品打工。
几年后,他返乡创业,成立了公司,带着一家老小重新开发板桥镇藤编工艺。在互联网时代,他继续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做着实业。为了让板桥藤编让更多人知道和了解,他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建立标准化的藤编厂房、同时也在努力提升整体形象。
▲图 / 酱子
我们拜访的藤编培训学校,正是他创办的。“培养更多的藤编手艺人,一定要把板桥藤编技艺不断传承下去”。
风/物/时/刻
你觉得
还有哪些家常的手艺
消失在了岁月静好里?
文丨酱子
摄影丨酱子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想随时关注“风物之旅”的相关内容,请关注风物君的微博和微头条。登录微博和微头条,搜【资 ;源 之.家.】索“地道风物”,就能找到我们哦!
另外,我们在悟空问答上的账号“地道风物”也开通了每天都有三个关于遵义、贵州的小问题,持续更新中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