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喜欢研究信用卡优惠活动以及各类商家不时推出的“福利”,如打折、满减、送券、积分兑换等等。别说,日常消费中确实能省钱。有时虽然只是省了十几二十块,满足感却不小。
这样的做法,据说被称为“薅羊毛”。不过,“薅羊毛”早已不限于个体的“小打小闹”。据新华社报道,加入一个“羊毛群”,蹲守群里接“福利”,交流经验、总结心得、分享“线报”,还只是“入门级操作”,真正厉害的,是拥有大量资源和专业设备的“羊毛大户”,他们大多“积累了大量身份资料,有可靠的关系网络收集线报,有程序员功底”。“薅羊毛”,不再只是一个带有调侃意味的中性词,这三个字的背后,浮现出“黑产圈”的影子。
“羊毛党”的“威力”有多大?据某一份年报说,2016年在各种互联网业务活动中,没有安全防控的红包或优惠券促销活动,会被羊毛党以机器、小号等各种手段抢到手,七八成的促销优惠会被羊毛党薅走。也就是说,你抢不到的那些“秒杀”,很可能是进了“羊毛党”的口袋。毕竟,比起有组织、大规模,拥有装备和技术优势的专业“羊毛党”,普通消费者的动作速度不够快。“薅”下来的“羊毛”,自然是拿去牟利变现。商家、平台蒙受损失,有的初创公司甚至可能因此破产。
这种哑巴亏,商家、平台肯定不想再吃。近日,某电商平台出现优惠券漏洞被大量“薅羊毛”,平台选择了报警。昨天又有新闻说,陕西有个小伙子发现某平台有满减活动,因为每个账户只能领5张优惠券,他买了两三百个账号,先后买了一千多箱牛奶。结果,平台发现了他的异常操作,未发货的订单不发了,已支付的4万多元被冻结。事情怎么解决,至少这条新闻发布时还未知。
涉及黑灰产的“羊毛党”,已不能简单看作“占小便宜”,也不再仅仅是“在违法的边缘试探”,其行为可能已经违法甚至涉嫌犯罪。而对普通人来说,收集优惠信息、琢磨怎么省钱,无可厚非,只要不起贪念、不去谋求不当利益,“薅羊毛”依然可以很有乐趣。
郁晶陶/文